冰灯:你爱南国的暖与绿,我爱北国的冷与白
寒冬,奔腾的松花江水凝结成冰,玲珑剔透。
凿取雕琢,配之五彩霓虹,制成冰灯。原本冷硬的冰块便有了生命的色彩,绚烂起来。
1月5日,第33届中国·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幕。据了解,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冰雪节,没有具体的结束时间,通常一直持续到2月天暖。
入夜,万盏冰灯装点着冰城——冰雕小品晶莹透亮、栩栩如生;冰雪建筑宏伟壮观、金碧辉煌;冰花盆景巧夺天工、绮丽多姿。
“冰灯之于哈尔滨如同时装之于巴黎、樱花之于东京,早已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符号。”从事冰雪雕艺术50余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杨世昌说。
▲雪中的圣·索菲亚大教堂
源自松花江上燃起的古老渔灯
冰灯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。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,黑龙江可以说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。
“早年间,松嫩平原上,喂马的农民或渔夫为了在冬季的夜晚照明或诱鱼,偶尔用水桶盛水冻成冰坨,凿出空心,放入油灯,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,黑夜里便有了不灭的灯盏。”关于冰灯的起源,黑龙江冰灯冰雕技艺传承人艾辉娓娓道来。
后来,每逢新春佳节或上元之夜,有的穷苦人买不起灯笼,也冻制冰灯摆在门口凑趣,故冰灯又被称为“穷棒子灯”。城镇里有的店铺也冻冰灯用来招揽客人。
▲原始冰灯
清乾隆、嘉庆年间,四川诗人张问陶曾写过一首名为《冰灯》的诗,诗云:“黑夜有炎凉,冰灯吐焰长。照来消热念,凿处漏寒光。影湿星沉水,神清月里霜。三冬足文史,底用探萤囊。”
黑龙江最早记载冰灯的文献见于《黑龙江外记》(清嘉庆十五年,1810年):“上元,城中张灯五夜,村落妇女来观剧者,车声彻夜不绝。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,中燃双炬,望之如水晶人。”
“清末民初,随着铁路的修建,大量俄国侨民涌入哈尔滨,侨民多信奉东正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等,每到冬季西方节假日,便雇用中国匠人用天然冰雕成二到三米高的十字架或基督雕像、天使雕像,进行宗教祭祀活动。”哈尔滨学院冰雪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祝劲松告诉中华文化溯源(gmrbjzb)。
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,哈尔滨的冰灯汲取精华,塑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,一步步走向艺术殿堂。
哈尔滨冰雪大世界。王振良摄